新华电讯

汇多元共治合力 夯乡村治理基石

头条 来源:晨报之声 39929℃

“乡村治,天下安。”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石,是关系到亿万农民的民生福祉的关键要事。当前城镇化加速,乡村治理既面临古村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平衡难题,又有 “一老一小”照护等现实关切,还需应对数字化变革的挑战等等。单靠一方力量难以破解在乡村治理中出现的新问题,必须打破主体壁垒,畅通参与渠道,让村党组织、网格员、村民志愿者等多元力量各归其位、协同发力,才能构建更具活力的治理体系,让治理成果惠及民生,最终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激活“神经末梢”,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网格员是乡村治理的“神经末梢”,在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扎根在乡村一线,熟悉每一户村民的家庭情况、每一条村路的走向、每一片农田的状态,是政策落地的“翻译官”、民情民意的“收集站”、矛盾纠纷的“减压阀”。小到邻里口角的调解,大到了解政策落实中的堵点,网格员总能第一时间介入了解。独居老人的养老金认证、残疾人的补贴申领等等这些群众身边的“小事”,正是网格员工作中的头等“大事”。通过日常走访,网格员将惠民政策“翻译”给群众听,将诉求转化为“民情单”,架起政策落地与群众需求间的“连心桥”,让各项治理举措精准对接村民需求,让服务精准抵达群众心坎上。

汇聚“自治力量”,充盈治理体系鲜活动能”村民既是乡村治理的服务对象,更是乡村治理的主体力量,与网格员共同行动,各展所长,形成治理的“双轮驱动”。党员干部率先垂范,用“土话”讲透政策,领办合作社带动增收,以行动打消村民顾虑,让“跟着党员干”成共识。农村“五老”在村头、祠堂摆“调解场”,用乡音法理化解心结,将矛盾消于萌芽。妇女志愿者组建“帮帮团”,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用细腻视角关注村容村貌的“微改善”。大学生带着新观念新技能返乡,牵头成立电商服务站帮农户卖土特产,办暑期课堂辅导留守儿童,为传统治理注入“年轻力量”。让“人人参与治理、治理成果人人共享”的理念深入人心,形成良好乡村治理氛围。

完善“协同机制,筑牢多元共治“制度基石”机制的健全是保障多元力量协同发力的制度基础,也是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长效之策。需构建“权责清晰、流程顺畅、运转高效”的协同体系,让网格员的服务触角、村民自治的内生动力与村党组织的统筹引领环环相扣形成治理闭环。一方面明确各方责任,由村党组织牵头制定治理清单、协调资源调配;网格员聚焦“民情单”,形成信息收集、需求对接、问题反馈全流程反馈,确保民情民意不脱节;村民代表主动参与,从细微处避免 “交叉地带无人管、空白区域没人问” 的治理盲区。另一方面搭建沟通平台,定期召开“治理联席会”,各方围坐议事,既通报政策落实进度,也商议解决治理中遇到的难题,让“协同发力”从理念转化为自觉行动。

乡村治理非一方之责,当网格员的“神经末梢”精准感知民生冷暖,当村民自治的“鲜活动能”持续涌动,当协同机制的“制度基石”稳固支撑,乡村治理便能从“零散发力” 走向“系统集成”,为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江西省浮梁县江村乡人民政府吴静怡

本文内容转载自:晨报之声,原标题《汇多元共治合力 夯乡村治理基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原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