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地围绕提升干部队伍效能,积极探索平时考核结果的深度运用,坚持以“考用结合、以考促干、以考促育”为导向,通过强化考核结果在年度评定、日常管理、选拔任用与绩效激励等方面的综合应用,有效激发了广大年轻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推动各项工作提质增效。
强化结果与年度考核紧密挂钩,树立“全程实绩”导向。为打破“年终一考定优劣”的传统模式,各地推动平时考核结果与年度考核深度融合,实现过程管理与结果评价的有机统一。一是明确衔接机制。普遍规定平时考核结果均为“好”等次的,年度考核优先确定为“优秀”;平时考核“较好”及以上等次比例偏低的单位,其年度考核“优秀”名额予以核减;对平时考核表现持续靠后或出现重大问题的,年度考核原则上不得评为“称职”及以上等次。二是建立全程档案。将年轻干部在季度评价、月度自查、专项任务等方面的表现如实记录,纳入个人成长档案,作为年度综合评价的实证依据。三是突出实绩权重。在年度考核中,不仅看年终总结,更注重全过程的实绩表现和关键任务完成情况,推动形成“绩由事考、人以绩论”的考核文化,引导干部注重日常履职和持续作为。
强化结果与日常管理深度融合,实现“精准育用”结合。将平时考核结果作为干部管理和培养的重要参考,推动管理方式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一是常态化督查指导。对平时考核结果为“一般”及以下的人员,及时开展提醒谈话,帮助分析短板、制定改进措施,实现“考核一次、促进一次”。二是搭建交流平台。 依托青年学习小组、专题研讨、经验分享会等载体,组织干部围绕考核中暴露的难点、堵点进行交流,推广优秀经验,促进共同提升。三是实施分层培养。 根据考核结果,将干部分为“骨干型”“成长型”“提升型”三类,分类制定培养计划,特别是在急难险重任务中优先锻炼考核优秀人员,加速干部成长,形成“考核-反馈-改进-提升”的良性循环。
强化结果与正向激励全面挂钩,激发“争先创优”动能。为增强考核的激励性和约束性,普遍推行“双挂钩”机制,将考核结果与干部的使用、待遇直接关联。一是优先推荐任用。对平时考核连续表现优秀的年轻干部,在选拔任用、职级晋升、评先奖优、外出培训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树立“有为者有位”的鲜明导向。二是梯度兑现绩效。 将平时考核结果划分为不同等次,绩效奖金按等次梯度发放,合理拉开差距,切实打破“平均主义”,实现“干好干坏不一样”。三是营造比拼氛围。通过适度公开考核结果、宣传先进典型、组织经验交流等方式,营造“比学赶超、争先进位”的浓厚氛围,激励干部从“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
(作者:江西浮梁县江村乡人民政府 章彬)
本文内容转载自:晨报之声,原标题《用好平时考核"指挥棒" 激发年轻基层干部担当作为新活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原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