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是乡村振兴的“主战场”,是连接城市与乡村的“纽带”,承载着农业强省建设的重任,也寄托着千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组织工作作为党的建设的“生命线”,在乡镇发展中既是“引擎”也是“基石”。唯有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将党建力量融入乡镇产业发展、基层治理、民生服务的各环节,才能为乡镇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图景提供坚实保障。
铸魂赋能,把稳思想“定盘星”。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乡镇组织工作首先要扎牢红色根脉、夯实理论根基。比如,江西作为红色热土,乡镇党组织可依托井冈山、赣南等红色教育基地,打造“红色研学课堂”,组织党员干部重走红军路、聆听革命故事,在“沉浸式”学习中感悟初心使命。同时,用好“学习强国”等线上载体,开设“指尖课堂”,针对乡镇干部多在田间地头的特点,推送“微党课”“农技小知识”等轻量化内容,让理论学习随时可学、随处可学。理论学习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乡镇可围绕当地特色产业发展、民生痛点难点开展“专题研讨”,真正实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选贤任能,锻造干事“先锋队”。乡镇发展好不好,干部队伍是关键。乡镇组织工作要坚持“在一线选人、为一线用人”,把干部考察的“探头”架在乡村振兴、防汛抗旱、人居环境整治的主战场。对那些“沉得下、干得实、群众认可”的干部,及时提拔重用,让“有为者有位”;对不作为、慢作为的干部,坚决调整,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鲜明导向。干部能力的提升,离不开精准化的培育。乡镇可推行“订单式”培训:针对棉区乡镇干部,开设棉花种植技术、农产品深加工课程;针对旅游乡镇干部,培训乡村旅游规划、民宿管理知识。
强基固本,筑牢治理“桥头堡”。基层党组织是乡镇治理的“主心骨”,乡镇要以“标准化建设”为抓手,让党组织真正强起来。可以通过优化组织覆盖的方式,即在各领域合作社、协会建立党支部,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创新“党建+治理”模式。乡镇可推广“积分制管理”,把党员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矛盾调解、政策宣传等工作纳入积分,凭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激发党员积极性;依托“村规民约”,由党组织牵头成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破解厚葬薄养等陋习。此外,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明确党支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的具体流程,让每个乡镇党支部都有“过硬的班子、清晰的职责、有效的抓手”。
聚才引智,注入发展“活水源”。“人才兴则乡镇兴”,乡镇组织工作要念好“引才、育才、留才”三字经。针对本土人才,开设“田间学校”——邀请农科院专家到乡镇教授绿色种植技术,组织种植大户到周边乡镇传经送宝,培育一批懂技术、爱农村的“新农人”。针对外来人才和返乡人才,要拿出“真金白银”的政策。落实“人才新政2.0”,为到乡镇创业的人才提供住房补贴,提供中短期免租人才公寓,为农业科技人才解决子女入学问题;搭建“乡村振兴人才工作站”,对接省内外农业高校、科研院所,邀请专家驻点指导。同时,注重精神激励,评选“乡镇振兴带头人”“最美乡贤”,让人才在乡镇有地位、有尊严。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企业家回到乡镇,有的直播卖农产品,有的打造乡村民宿,为乡镇发展注入了“年轻活力”。
广阔大地的乡镇发展,离不开组织工作的“保驾护航”。从筑牢思想根基,到一线选任锻造干部队伍,从党建引领夯实治理基础,到聚才引智激活发展动能,乡镇组织工作唯有紧扣实际、守正创新,才能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乡镇发展的强大动能,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稳、越走越远,共同书写乡镇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作者:江西浮梁县瑶里镇 刘元清)
本文内容转载自:晨报之声,原标题《锚定组织工作"坐标系" 激活广大乡镇"新动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原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