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电讯

以人才赋能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头条 来源:晨报之声 41533℃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时代征程中,人才是破解乡村发展瓶颈、激发内生动力的核心要素。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兴旺,治理要有效,归根结底离不开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从“空心村”的困境到“活力乡”的转变,从传统农业的局限到特色产业的崛起,人才始终是撬动乡村蝶变的关键支点。以人才赋能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既是破解城乡人才失衡的现实路径,也是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精准引才,让乡村发展“引来源头活水”。引才不是“广撒网”,而是“靶向投送”,要让人才与乡村需求精准匹配。要靶向对接需求,摒弃“重学历轻能力、重数量轻质量”的误区,围绕乡村特色产业、基层治理、公共服务等短板,针对性引进技术专家、规划人才、社工骨干——比如为特色种养殖基地引农技员,为乡村旅游项目引设计师,让人才“来之能战”。要拓宽引才渠道,既要打好“乡情牌”,引导在外务工能人、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返乡创业”,也要织密“合作网”,通过校地合作、政企联动、社会招募等方式,把城市里的“智囊团”请进乡村,变“单向输血”为“双向互动”。要打破身份壁垒,探索“柔性引才”模式,不唯编制、不唯户籍,通过项目合作、技术入股、短期派驻等方式,让“周末专家”“云端顾问”成为乡村发展的“编外力量”,最大化释放人才价值。

系统育才,让本土队伍“长成参天大树”。本土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原生力量”,他们熟悉乡土、扎根基层,培育好本土人才,才能让乡村振兴有“后劲”。要定制培养方案,结合乡村产业实际和人才需求,打造“订单式”培育体系——联合职业院校开设农产品加工、乡村电商等特色课程,邀请农技专家开展“田间课堂”,组织致富能手分享“实战经验”,让本土人才掌握真技能、学到真本领。要搭建实践平台,设立“人才创业孵化基地”“导师带徒工作室”,让本土人才在产业发展、矛盾调解、政策落实的一线“练手”,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从“新手”成长为“骨干”。要激活内生动力,注重从村干部、种植大户、返乡青年中选拔优秀人才,纳入乡村人才库重点培养,给予晋升机会和发展空间,让“土专家”“田秀才”有地位、有干劲,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用心留才,让干事沃土“涵养发展动能”。“引才难,留才更难”,只有让人才在乡村“留得住、干得好、有奔头”,才能形成人才扎根的长效机制。要优化服务保障,聚焦人才“急难愁盼”,解决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实际问题——建设人才公寓、开通就医就学“绿色通道”、落实社保补贴,让人才“无后顾之忧”。要健全激励机制,完善人才绩效考核办法,将产业增收、村民致富、治理提升等作为评价标准,给予现金奖励、项目扶持、荣誉表彰,让“干得好”的人才“得实惠”;同时搭建人才成长“阶梯”,推荐优秀人才进入村“两委”、当选人大代表,让人才有“上升通道”。要营造尊才氛围,通过村广播、宣传栏、村民大会等形式,宣传优秀人才的事迹,表彰“乡村振兴人才标兵”,让尊重人才、崇尚实干成为乡村新风尚,让人才在乡村感受到“归属感”和“荣誉感”。

乡村振兴,人才为要。从精准引才“聚人气”,到系统育才“强底气”,再到用心留才“聚士气”,只有把人才工作做深做实做细,才能让各类人才在乡村的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共同书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答卷。

(江西省浮梁县江村乡人民政府 吴静怡)

本文内容转载自:晨报之声,原标题《以人才赋能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原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