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是历史的“活化石”,承载着乡愁记忆,蕴藏着发展密码。如今,不少地方打破“重保护、轻发展”“重形式、轻实效”的困境,以党建为引领,从环境整治、产业培育、文化传承三向发力,让传统村落在守护中焕新,在发展中增值,走出了一条“保护与发展共生、颜值与内涵齐升”的乡村振兴之路。
以环境整治为笔,勾勒村落“宜居底色”。传统村落的“美”,既要保留古色古香的风貌,也要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通过整合项目资金,聚焦基础设施短板,对村落道路进行硬化黑化,增设照明设施,新建公共厕所,打造文化景观墙,让老旧巷道“旧貌换新颜”;有效依托山水生态优势,开展绿化美化行动,将闲置空地改造成口袋公园、休闲广场,让村落既有“古韵”又有“绿意”。积极发动“五老”人员、村嫂志愿者等力量,常态化开展环境清扫、设施维护等志愿服务,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整治氛围,让传统村落从“外在美”到“内在舒”,成为村民宜居、游客向往的家园。
以特色产业为脉,激活村落“发展动能”。传统村落的生命力,在于将“古资源”转化为“新产值”。立足古村特色,深挖红色文化、非遗技艺、生态风光等资源,探索“文旅融合”发展路径:依托红色遗址,打造集参观学习、党性教育、实践体验于一体的红色基地,植入传统手工艺作坊,让游客在感悟红色精神的同时,体验古村生活;不定期举办乡村旅游节、民俗文化节,通过特色活动吸引游客,带动餐饮、住宿、农产品销售,让“流量”变“销量”;不断盘活闲置古建筑,打造非遗工坊、民俗博物馆,结合茶园、花海等生态资源,开发研学、写生、休闲度假等业态,不仅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更让传统村落成为乡村振兴的“产业高地”。
以文化传承为魂,厚植村落“精神底蕴”。传统村落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文化基因。通过建立古村落保护专班,推行党员包干、古村巷道“巷长制”等机制,定期开展古建巡查、修缮维护,守住村落的“历史根脉”;同时,深挖村落历史故事、民俗传统,通过建设乡风文明墙、开设文化讲堂,让古村文化“看得见、摸得着”。科学融合“红”“古”“绿”“土”四色资源,组织开展红色教育、传统节日等活动,推动文化进机关、进校园、进家庭,让村民在参与中传承文化,在体验中凝聚人心,让传统村落不仅“活起来”,更“火起来”,成为涵养文明乡风、承载乡愁记忆的“精神家园”。
传统村落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充满活力的“发展空间”。从环境美到产业旺,从文化兴到民心聚,只要找准保护与发展的平衡点,用活党建引领的“金钥匙”,就能让传统村落释放出巨大潜能,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亮丽名片”。
(浮梁县江村乡人民政府 章彬)
本文内容转载自:晨报之声,原标题《党建引领激活传统村落"一池春水"》,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原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