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晨报山东讯(特约记者孙成勇 通讯员徐西江 刘宗红)山东省郯城县是古郯国故地,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孕育了木旋玩具、鲁南五大调、柳琴戏、中国结、二胡、挂门笺、杞柳编织等58 项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郯城县人民法院积极将非遗保护与法治宣传有机融合起来,一方面通过司法宣传助力非遗保护,另一方面利用非遗载体传播法治精神。司法与非遗的双向奔赴,真正在辖区“潮”了非遗、“燃”了普法,达到了双赢效果。
精准服务护传承
郯城法院法官深入非遗企业上门提供司法服务
文化遗产在哪里,司法服务就跟进到哪里。郯城法院开通涉“非遗”纠纷审理绿色通道,进一步简化程序,快立、快调、快审、快结,高效化解涉“非遗”产业交易纠纷,将法律保护贯穿整条“非遗”产业链。通过调解纠纷、座谈走访、提供法律咨询等方式,为中国结、木旋玩具、二胡、挂门笺、杞柳编织等“非遗”传承人和企业提供靶向式、精准化的司法服务。
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郯城法院都会组织青年干警到港上镇木旋玩具厂、庙山镇二胡生产基地、红花镇中国结生产基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法宣传。干警们现场向工作人员发放“非遗”保护典型案例、民法典宣传册等资料,进行面对面普法,提升“非遗”传承人和经营者学法、守法、用法的能力。该院通过“走出去”上门培训、“请进来”旁听庭审,瞄准“法”字做文章,围绕传承发展下功夫,为“非遗”传承人和从业者们插上了一双“法治翅膀”。
“木旋人偶”唱“ 主角”
郯城县港上镇木旋玩具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手工艺品,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郯城法院积极通过跟踪服务、司法建议、普法宣传等多项举措全力守护并促进这一非遗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郯城法院充分挖掘利用“老物件”的魅力和影响力,让普法宣传搭上非遗传承的顺风车,把小小“木旋人偶”打造成弘扬法治精神的“主角”。
在郯城法院李庄法庭的便民服务室里,一场“木旋玩具”版的庭审正在“进行”,栩栩如生的木旋人偶分别扮演着法官、公诉人、辩护人、原告、被告、法警和旁听者。法徽森严、秩序井然的庭审现场竟然在方寸之间以这种古老的技艺神奇地呈现在眼前,让观者在感受“非遗”的同时也获取了庭审知识。这种木旋玩具版的“ 庭审模型”成为一些法治教育基地、法治文化场所的新宠,也成为很多中小学校普法教育的教具。
大鼓普法受欢迎
非遗大鼓普法宣传唱“主角”
“咚咚……咚咚咚……”“话说东村的老张和老杨,本是和睦的好邻居,却为了一棵榆树打官司,法官和巷长上门来调解……”抑扬顿挫的说唱声伴着铿锵的鼓点从郯城县高峰头镇中心新村党群活动室传出。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大鼓讲法会”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郯城法院老法官冯西华带领“五老协会普法宣讲队”,以非遗项目“郯城大鼓”的形式,说唱法治故事,传播法律知识。
大鼓表演乡音浓郁,唱腔悦耳,形式亲切,故事情节一环扣一环,村民们围了一层又一层,听得入了神。冯西华根据亲身办过的邻里纠纷、赡养纠纷等案例,结合《民法典》等内容编写成脚本,邀请非遗大鼓传承人和“五老”志愿者组成非遗大鼓普法宣讲队,巡回到各村宣讲普法。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既传承和发展了非遗,也把法律知识和法治理念传递给农民群众,开辟了普法宣传的新渠道。村民肖如良年轻时就是“大鼓迷”,欣赏完节目后他激动地说:“这种普法大鼓听起来真过瘾!还能学到实用的法律知识。希望这样的活动每个月都能搞几次。”
融入创作巧普法
近年来,在郯城法院的积极推动下,“非遗”艺人积极将法治元素融入创作中。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会贴上年画,挂上喜庆的中国结和挂门笺。包含“法律之光,照耀大地”“弘扬法治,传播文明”“学法守法并重,平安幸福相依”等普法字样的“非遗”产品把特色文化和法治精神一起带进了千家万户。
一个用彩绳手工编织的“法”字中国结高高悬挂在红花镇中国结文化广场,以一种独特的形式展示着文化的魅力和法治的力量。沂蒙剪纸技艺传承人谢瑞芳创作的系列剪纸作品《上门立案》《巡回审判》《田间勘验》《办案归来》生动再现了人民法官深入基层司法为民的场景。鲁南五大调、柳琴戏、鲁南渔鼓、郯城唢呐曲、郯城民歌姐儿妞等“非遗”精粹中,也巧妙注入了法治元素,为弘扬法治精神演奏出新的乐章。
沂蒙剪纸作品再现法庭工作四环节
“非遗不仅是我们的文化瑰宝,也是普法宣传的重要载体。 群众在张贴门笺、年画,把玩木旋玩具、欣赏中国结的同时,也能潜移默化地接受法治教育、感受法治精神。拥有一件加持了法治元素的‘非遗’作品也成为当地的新时尚。”郯城法院审判管理办公室主任葛倩说。
责任编辑:李久彪
本文内容转载自:晨报之声,原标题《“潮”了非遗 “燃”了普法 山东郯城法院让非遗“老物件”奏响普法新乐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原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