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成员在百家大院学习时的合影
7月19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福见萌创,营造两岸”暑期社会实践队学生11人在指导教师吴秉勋、林璐的带领下,与厦门闲闲文创有限公司青年创业团队共同前往武平县岩前镇大布村开展以“闽台乡建乡创”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次实践中学生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采用了微综艺的形式,用镜头记录乡村生活变化,共同绘就了新时代闽台乡建乡创的崭新画卷。
本次活动由共青团龙岩市委支持、指导,共青团武平县委主办,岩前镇团委与厦门闲闲文创有限公司联合承办。台湾青年创业团队作为业界导师,带领团队队员了解了闽台乡建乡创模式,在百家大院中实地学习了中国传统建筑美学。
团队成员在村民带领下参观村庄并进行交流
青年与山野的碰撞,做一支“不添乱”的队伍
7月19日清晨,我作为队长带着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福见萌创,营造两岸”暑期社会实践队的11名队员,与台湾青年创业伙伴们一起前往武平县岩前镇大布村进行”微综艺”拍摄。出发前我和队员们说:“咱们这次来,核心目标就三个字——“不添乱””。设身处地为村民着想,不做“表演式劳动”。在完成拍摄任务的同时做一些真正力所能及,有实际意义的事。
刚到村里的第一天,大布村礼堂就热闹了起来。近50个孩子涌进来,眼睛亮晶晶地望着我们,暑期成长陪护营在孩子们期待的眼神中启幕了。木片签名环节时,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握着彩笔,在木片上歪歪扭扭写下自己的名字,然后举起来给我看,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她脸上,让我感觉到这小小的木片就像纽带,把处在明亮大学教室中的我们与山野间的孩子们的心悄悄系在了一起。
团队成员在儿童成长陪护中与小朋友共同做手工
每天早晚,我们都会留出固定时间陪孩子们。有的孩子拿着暑假作业来问难题,队员们蹲在石凳上一笔一划地教;有的跟着学跳兔子舞,跑起来像刚出笼的小雀儿,笑声能传到村头。我知道村里不少家长白天要下地干活,孩子放家里既担心安全,功课也没人辅导。看到家长们送孩子来时,手里总提着自家种的西瓜、百香果,或是一捧刚摘的花生,沉甸甸的分量让我们感到我们的付出,真的帮到他们了。
“除草小分队”,从心出发的劳动体验
活动中印象最深的劳动当属下地拔草。7月20日,队员们戴好草帽和手套,踩着湿软的田埂往吴屋旁的闲置地块走。男生们抡锄头时脸憋得通红,女生们蹲在地上拔草,指甲缝里都嵌进了泥土。我跟大家开玩笑:“咱们就是‘除草小分队’,见草就清。”其实这话背后藏着心思——之前听说有团队搞插秧体验,我当即就否定了这种计划。城里孩子哪会插秧?村民教几分钟就上手,最后还得人家返工,这不是添乱吗?不如从拔草这种“实在”的基础活做起,至少能让土地干净些,为后续耕作省点力。
在空地改造完成后,我们进入了村民家中,就目前改造的成果与未来与村民们静下来沟通。村民希望我们能够把大布村推广出去,让更多人认识美丽的大布。我们通过每天一个短视频的形式记录在大布的所见所闻,并且我们也希望通过宣传为村民增加一些实质性的收入,我们共同期待这个小乡村能够成为一个集古今于一体的快速发展的“美丽庄园”
吴氏老宅修缮改造,共翻历史画卷
在吴氏围龙屋修缮时,这种“实在”更显重要。这座雍正四年的老宅里,砖瓦缝里长满了杂草,我们蹲在地上一点点抠,手指被草叶划出道道红痕也没人喊累。清理间隙,村里的老人给我们讲吴氏家族的故事。从老人的叙述中,我们了解到了吴氏家族绵延近三百年的历史:从开基祖兄弟同舟共济筑屋,到宗师吴旭日远赴台湾学艺、惩恶扬善的传奇;从革命志士吴步云在此组建武装、支援解放的烽火岁月,到知青们与村民同吃同住、挥洒青春的奋斗足迹……了解了这些,再看手里的杂草,突然觉得拔草不只是在清理环境,而是在为一段历史拂去尘埃。
村民向团队成员讲述村庄故事
7月24日的座谈会上,武平县台办主任、村书记和我们聊起未来——活化吴屋、建村史馆、推百香果产业。我望着窗外阳光下的稻田,突然想起临别时的场景:孩子们拉着队员的衣角问“还来不来”,村民们往我们包里塞油煎粄,说“下次来一定尝尝新收的谷子”。
这次活动中,我们没干成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收获的友谊是第一珍贵的。团队成员之间的默契,和大布村之间的羁绊,还有孩子们那句“老师再见”,都让我明白:真正的乡建,不是轰轰烈烈的改造,而是像拔草那样,一点点扎根土地;像陪伴孩子那样,把温暖种进人心。这大概就是青年该有的样子——“不添乱”,实实在在地带着理想俯身向下,用真诚换真心,用实干换成果。
本文内容转载自:晨报之声,原标题《微综艺“上山下乡”!一起来看两岸青年乡建乡创的暑期答卷》,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原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