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电讯

古韵桥头,庙会盛景,邂逅传统烟火人间

头条 来源:晨报之声 27966℃

古韵桥头,庙会盛景,邂逅传统烟火人间

本网山东讯(记者:张传远 通讯员:田恒慧)

今天是一年一天的正月十六桥头会,会期一天,是日照市莒县有名的桥头庙会。正月十六桥头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那时的人们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会在正月十六这一天举行祭祀活动。后来,这种祭祀活动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民俗庆典。莒县桥头庙会最初在桥西头,后来桥东头也成了庙会区域,这个区域处沭河东岸今陵阳街道地界,而桥西头主庙会区则属于莒城区城阳街道。“官河口”,是古代莒城东出过沭河的主要渡口,今地名为官庄村。自古以来莒城北、东临沭河,史上主要有两大过河渡口,是古“官道”的组成部分。东北渡口在今杨家店子村,东南渡口即是今天这个叫官河口的。由于是交通要道、重要枢纽渡口,时间一长就形成驿站类商旅聚集区,这从流传至今的“店”、“口”地名元素就能看出些来痕迹来。

“官河口”地名的来历,据民间传说并参考地方志说法,大致是古代沭河上没有桥或者有简易渡桥,官庄村有张姓一家置船在此摆渡谋生,由于穷人非特殊情下一般不舍得付费乘船直接涉水过河,而官员有银两且讲面子多乘船过沭河,久而久之这个渡口就叫了“官河口”,也有可能是官府设立、管理的渡口。又久而久之,这渡口又变成了驿站、商埠。随着交通要道地位的确立,仅靠人力摆渡已滿足不了需要,后来即解放后在此处建了一座桥,这座桥就是沭河的最早的板桥之一,这座桥也随地名而得名“官河桥”。

随着官河桥的建成,桥西头陈家庄子庙会就慢慢在桥西头聚集落脚,庙会名字也就慢慢变成了“桥头会”,把“庙”字给简化、省掉了。再后来,桥东头也一起同时逢“桥头会”且名气越来越大。再后来,随着沭河之上多座新型大桥的陆续落成,官河桥亦因建造年代久远,逐步成为危桥而被废弃不用,直至前年予以拆除,于是,这“桥头会”又回到了原点——桥西头。

庙会上,老百姓们前往桥西头的古庙,向神像供奉祭品,燃香叩拜,祈求神灵庇佑,希望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家庭平安,事业顺利。并承诺如果心愿达成,会在来年庙会前来还愿,通过供奉祭品、捐款捐物等方式表达对神灵的感激之情。

在庙会上,像竹篮这样的手工艺品通常代表了当地的手工艺技术和文化特色。它们不仅是实用的日常用品,也是艺术品,展示了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因此,在“正月十六桥头会”这样的活动中,竹篮工艺品很可能受到游客和当地居民的欢迎,不仅作为购物选择,也是体验当地文化和传统的一部分。

在庙会上,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戏服,演唱经典的曲目,还会邀请专业的戏曲剧团进行演出,如山东梆子、吕剧等,吸引众多戏迷前来观看,这些表演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展现了当地的民俗文化风情。

在庙会上,各种小吃摊贩纷纷摆开阵势,香气四溢,吸引着过往行人驻足品尝,让他们在逛庙会的同时也品尝到家乡的味道,更有许多传统小吃奔向庙会,如糖炒栗子、烤地瓜、臭豆腐等。

正月十六桥头会,不仅是民间传统文化的展示,更是村民间增进感情、共谋发展的重要平台。在这一天,人们欢聚一堂,共度佳节,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责任编辑:张石鼎

本文内容转载自:晨报之声,原标题《古韵桥头,庙会盛景,邂逅传统烟火人间》,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原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